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慈籃在傳與受間 體悟「縮小自己」

慈籃在傳與受間 體悟「縮小自己」


慈籃課程學員們,先做體能訓練。[攝影者:張智超]
星期六的下午您在做什麼呢?有一群孩子每周星期六下午,來到松山區民生國中體育館,大家以球相會,在籃球教練、家長及慈濟志工的陪伴下相互學習,除了籃球技術的研習,最重 要的是從競技中學得慈濟人文。
11月5日松山區民生慈籃隊的活動課程,一點整已有二十幾位學員報到完畢,位於體育館三樓的籃球訓練場,因這群孩子而熱鬧起來。

民生隊教練石健雄,為了學員的安全,避免因熱身不足及不正確的動作而受傷,首先帶領著大家做熱身操,運動前先暖身,第一項規則不可輕忽。孩子們在教練的口令指導下,依序做 了起來,等到了熱身開了,才進入本週籃球技術課程「傳、接球的技巧」。

◎傳與接間 懂得縮小自己

看著石教練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解說與示範,學員們個個躍躍欲試,但因為急於上場沒用心停、聽、看,一進入場子練習就錯誤百出,甚至於相撞事件也在眼前上演;經過教練再次適 當的「體能訓練」,還有一次再一次的分解動作與示範,及助教們的循循善誘,學員們終於傳接的有模有樣。

石教練告訴學員「傳」跟「接」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在動靜之間,如何讓球準確傳出,讓球正確的接到;其實這節課,教練是要讓學員們體會在「傳」與「受」之間, 如何來發揮「團隊」的精神,及「縮小自己」的道理。

◎勇於嚐試 進入學習區

經過一番的體力操練後,今天的人文課程,請到石教練的女兒石玉華,帶領著樂學堂量子學習教學團隊四位講師,就「再往前一點」、「一起到達」、「永不放棄」、「勇於嚐試」等 主題展開一連串的互動式教學。

四位講師熱情的肢體語言,從說故事中分享生活的挫折,及如何對應的方法,也讓孩子們從情境互動中去思考。 「尋寶故事」讓孩子了解,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會累,都會覺得辛苦,只要堅持「再往前一點」,就可以到達終點。 「跑馬拉松的故事」跑步的過程,因為夥伴的腳程、體力不同,除了自己到達目標,也要幫助夥伴「一起到達」,永遠相信自己的身邊,都有一位朋友陪伴自己,也要學習陪伴別人。

「攀岩的故事」原本以為自己爬不上去,從朋友的打氣加油聲中,終於爬上山頂,鼓勵孩子們「永不放棄」。還有「潛水故事」教大家克服恐懼「勇於嚐試」。

每個故事都是以淺顯易懂和生動活潑的口語、肢體動作,帶動現場家長與孩子間的互動,由親子間的互動,或孩子們間的互動來體會故事的情境精神。

◎自己先「動」 才能帶動

進入課程的後半段,也是孩子們最愛的分組比賽,依照年齡大小,身材高矮共分三組六隊進行分組比賽,看著他們依照本身功能專長,在籃下間穿梭各司其職,奮力投籃,不計較輸 贏,只享受當下參與的樂趣。這不是合和互協的精神嗎!

孩子們也陸續分享,在學校打球只管輸贏,在這裏打球很享受,可以從活動中體會團體活動的樂趣。

最後石教練教導孩子們要從本身做起,自己先「動」起來才能帶動別人,教練表示希望透過課程,讓小朋友跟家長來慈籃不只是練球,從課程中讓孩子們慢慢的學習成長,家長從陪伴 中也跟著成長,這樣整個家庭就會跟著改變。

圖左 : 石教練(站立者)告知學員「傳」跟「接」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從中讓學員來發揮「團隊」的精神及「縮小自己」的道理。[攝影者:張智超]
圖右 : 人文課四位講師,就「再往前一點」、「一起到達」、「永不放棄」、「勇於嚐試」等主題展開一連串的互動式教學。 [攝影者:張智超]

圖左 : 孩子們在籃下間穿梭各司其職,奮力投籃,不計較輸贏,享受當下參與的樂趣,這就是合和互協的精神。 [攝影者:張智超]
圖右 : 陳大鈞在課程中,學習 一定要讓自己勇於嚐試一些自己不會的事情。[攝影者:張智超]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