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品格教育 從心初發

品格教育 從心初發
2016/01/24 | ◎胡鳳寶、李秀蘭、沈國蘭、洪綺伶/臺北 萬華報導
團隊經過熱烈討論後,上臺分享人才的培育與傳承。要傾聽、分享、陪伴等。[攝影者:甘景南]

1月24日入冬首波超強寒流來襲,但萬華聯絡處一早卻熱鬧滾滾,來自各地區學校的教師,及教師聯誼會、慈青、大愛媽媽、慈少、慈籃、兒童親子班等的隊輔學員齊聚講經堂,進 行2016品格教育研習第二天的課程。

萬華慈濟青少年成長班的學員,頂著強烈冷氣團襲面而來的凜冽寒風,上午七點二十分已經來到萬華靜思堂地下一樓報到。不同於以往的課程,今日慈少班五十位學員將承擔品格教育 研習營的服務志工。往常,學員們都是被悉心呵護、疼愛的,今日角色翻轉,學員分成三個組別,第一至四組的學員大都為國小學生,被安排在生活組;第五、六組的學員是國一至國 三的學生,自主能力更佳,所以安排在香積組;第七、八組是國三至高三的學生,年紀較長,需要體力及應變的機動組則由他們來勝任。

◎探索教育 品格教育

高明智老師及慈濟探索教育團隊,以課程動態的學習,由「泡泡龍、心靈捕手、建造大愛屋」透過遊戲學習品格教育。「泡泡龍」遊戲以人人吹起一個希望的氣球,藉由氣球將人與人 之間的結合串連成一條龍,要讓龍向前行進到目的地,遊戲中不能讓氣球掉落地,手也不能碰到氣球,只有靠人與人的腰力夾住球間的結合,如有犯規就算任務失敗。遊戲裡學員們在 動態溝通,彈性配合學習,體驗後自我檢視是否有做到行為指標:誠實、尊重、關懷、禮貌、樂觀、毅力、專注。

「心靈捕手」遊戲三人一組,分別扮演教練、投手、捕手。投手負責投三次球,捕手需要戴上眼罩接球,教練在捕手旁指揮司令,三位的角色都得互換體驗,最後統計三回合的得分 率。學員分享著體驗以助人責任,善解包容,悲天憫人,感恩尊重愛精神。活動後討論的自我評估,是否做到了助人、責任、善解、感恩、信任、自省、包容。 「建造大愛屋」學員想出各式各樣方法,透過團隊觀摩學習,以積木組合好的大愛屋模型,二十五分完成與模型相同作品。團隊不斷的練習,堅定畫下設計圖做為依據,挑戰的工程, 從中體會自信、合作、承擔、公平、紀律、勇敢、耐心。

下午,從心初發的課程單元裡,各功能組分別就議題交流討論。各地區親子成長班團隊相互交流,分享課程的設計內容,激盪出新的創意與觀點。

◎從心初發 親子班交流

汐止內湖區兒童精進班志工林靜司分享,為了吸引更多孩子踴躍參與,課程設計內容以多元化且具變化性為主。如靜思劇場以話劇角色扮演方式呈現主題表達,在排練與討論的過程中 學習故事的主題精神。此外,安排有戶外課程到安養院參訪,孩子學習與老人互動,另有到大愛農場認識生態,透過露營活動學習獨立的生活技能。在學習課程中,美味小點心是加強 孩子上課能量的補充品,而無火烹飪的課程設計更是吸引孩子的學習動機。

三峽區志工黃桂英分享,課程設計除了有志工體驗、靜思語教學、素食推廣、心靈講座之外,帶動親子參與慈濟經藏演繹,在親子成長班圓緣課程及歲末祝福時上臺呈現,孩子們透過 經藏手語的練習,點滴法水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

桃園蘆竹區親子成長班課務志工簡清巧,說明每次課程之前的準備,都需要備課討論兩三次,以便培養志工團隊默契。課程特色主要結合與社區的關懷,由於社會已經趨向高齡老人 化,安排參訪長照中心,讓孩子學會照顧老人的機會,協助餵食與搥背,讓老人與孩子在親切的互動中,傳遞美善的循環。簡清巧說,就如日本為例,推廣幼稚園的孩童進入老人村服 務,使志工服務更生活化。

南港區親子班志工陳素梅上臺分享,讓孩子走出教室到戶外接觸大自然,曾經在南港公園舉辦闖關活動,孩子在公園裡細觀認識各種植物,並撿拾種子帶回栽植培育,詳細記錄植物成 長的過程,將記錄過程登入網路群組分享。家長透過群組可以看見孩子們學習成果與分享心得,進而達到親子良好互動。孩子上課準時,課堂中勇於發言,會以「集點數」方式獎勵, 點數可以兌換點心,或在舉辦的跳蚤市場換取所需物品,培養「以物易物」的愛物惜福觀念。

北投區親子班直接讓孩子參與志工體驗,在課堂前準備座位布置及環境清理,都會讓孩子跟著一起做。大志工帶領小志工學習,高年級孩子準備香積茶食,中年級孩子協助戶外環境與 洗手間洗掃,低年級孩子負責打掃佛堂與擦玻璃,跟著志工拉起長長的繩子,呈現一條筆直的長線,以作為座椅排列的基準線。為了培養孩子的定性,課程會安排靜坐練習,孩子靜靜 坐在蒲團上,學習將心沉靜下來。

松山區親子成長班林佳靜老師,在臺上播放檔案進行說明,課程以結合慈濟人文為主,帶讀《八大人覺經》讀書會,讓學佛行儀融入生活中。每次課堂報到後,親子以念佛方式步入堂 室,凝聚道氣與人文精神。從每組選出兩位小志工,協助課間茶點端送,行堂規範與威儀一點也不馬虎,使孩子涵養出好氣質。

佳靜老師分享課程結合社區的重要性,曾邀請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參與分享,讓孩子瞭解如何運用科技與環保結合。不只是親子班課程學習,也會經常參與慈濟活動,例如五月浴佛節, 帶領親子參與中正紀念堂的海燕風災海報列展,了解面臨世界災難頻傳之際,愛護地球是人人有責的重要觀念。培養感恩、尊重的心之外,課程設計「愛心小站」,以竹筒撲滿讓孩子 養成愛心布施的習慣。

活動組,在現場給各位志工來個默契大考驗「翻轉幸福」遊戲,各組約十多人踩在地板上的一張四方大海報,大家集思廣益如何能不踏出海報範圍,而能使整張海報翻轉成另一面。聽 到這個任務,現場一陣嘩然,七手八腳,推推擠擠,幾經碰撞之後,各組都激盪出解決的方法,各組一堆人相互擁抱,聽著口號:一、二、三,跳!跳著跳著,整張海報真的翻轉過來 了,化不可能為可能。

◎教聯會 大愛媽媽

教聯會老師與大愛媽媽在五樓進行討論,如何從心初發,與社區社會結合菩提種子活化,大愛媽媽的教材讓老師能接受。大家分組討論1.老師接引困境妙方。2.人才培育傳承 3.教師在班級、學校、的著力點。4.對於《大愛引航》及3.菩提種子教材推出後,大愛媽媽教材如何活化與社會接軌。

另一間教室,則分別討論議題1.如何與他區資源共享。2.如何接引年輕大愛媽媽 3.如何接引老師。大家討論很熱烈,已經忘了窗外的寒天。

團隊經過熱烈討論後,上臺分享人才的培育與傳承。要傾聽、分享、陪伴等。來自桃園區的王漢成(中)是警察退休,看見社會亂現象,進入校園當大愛爸爸五年,推動品格倫理教 育、尊師重道。

兩天活潑的課程,學員都滿載而歸,慈籃蘇玉如分享,這兩天的課程很棒,收穫滿滿。她本來與小孩互動很執著,不懂得放下,上了這課程才懂得要尊重及放下,如此與孩子才能相處 得會更好。她覺得慈濟是非常良善的環境,凡是有小朋友的課程,都會與小孩一起參加。

南港教聯會葉金鳳1999年剛生產,公婆又生病,先生要她先以家庭為重,慈濟活動因而中斷了十多年。她以歸零用心學習的方式,回到慈濟學習。教育是百年大計,兩天課程能量 的充電,學員回到各自崗位上,以慈濟教育人文的豐厚內涵,繼續培育品格優良的幼苗。

圖左 : 「泡泡龍」以圓形的隊形來完成任務。團隊要主動表達出關心與協助的具體言行來完成任務。; [攝影者:甘景南]
圖右 : 志工協力合作體驗「幸福翻轉」遊戲,要將整張海報翻轉過來,挑戰克服不可能的任務。; [攝影者:胡輝庭]
圖左 : 團隊熱烈討論,如何資源共享,如何接引老師及大愛媽媽。;[攝影者:甘景南]
圖右 : 新泰慈籃蘇玉如覺得收穫滿滿、感動,學習尊重孩子放手相處更好,她帶小孩來上課,每天進步一點點會越來越好。; [攝影者:陳昭賓]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