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心寬 打開禁錮的枷鎖

心寬 打開禁錮的枷鎖
2014/11/09 | ◎林美宏 /臺中報導
堅持親子同成長的侯素賢老師(右前),以手語歌曲將慈濟人文帶入慈籃,更引領學員和家長走進慈濟世界。[攝影者:吳啟志(本志)]

11月9日星期日早上,「慈濟中區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聯誼會) 中興組的學員及家長,與工作人員共二百七十八位,齊聚中興大學體育館裡,一同營造一個屬於親 子的美好園地,課程設計除了要在孩子心中植下良善的種子,也期待引領家長們走入慈濟宗門,讓美善圓滿每個家庭。隊伍中,帶著兒子參與活動的方秀芬,母子間溫馨互動,是以往 不曾看見的。

◎ 屋寬不如心寬 重獲「心」自由

方秀芬的兒子不是很愛讀書,看到鄰居小孩參加慈籃,愛玩的他也想去,因為已經開課一個禮拜了,於是秀芬拜託鄰居幫忙報名。

秀芬是金門人,自從高中畢業來臺工作後,賺錢、買車子、買房子,樣樣都不缺的她,卻把心禁錮在小小的身體裡。每天除了上班外,回家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放假時,她什麼都不 想做,只是睡覺,可以讓自己待在房裡睡上一整天。因此,孩子從小都是公公婆婆在陪伴。

在慈濟環保站當志工二十年的婆婆心疼秀芬,希望她走出房門,多接觸人群,也常邀約她到環保站,但是秀芬不願意。因為心門打不開,所以跟孩子和家人彼此間的互動非常地少。身 形消瘦,身體更是不好,因此經常昏倒。

藉由孩子參加慈籃的因緣,秀芬終於踏出了家門,當時每週一次的慈籃活動讓她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增加了,也因為慈籃課程中的親子互動,母子有了共同的話題,現在兒子有什麼事都 會跟媽媽分享,過得很快樂。秀芬也因為受到慈濟人的照顧,經常聽慈濟志工們講慈濟,悲心被觸動的她,開始參加志工培訓,也參與更多的慈濟活動。

參加2011年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期間,瞭解了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秀芬開始茹素。也在經藏演繹後,開始參與委員培訓,真正地走入慈濟大家庭。過程中感受到慈濟人的 愛,但不知如何表達的她說:「因為本身比較被動,不會主動參與任何活動,師姊們知道我出來都很快樂,所以有什麼活動都會邀約,而且還到家裡載我!」交通工具只有腳踏車的秀 芬,感恩地分享心中的悸動。

「很多人培訓都瘦了,可是我卻胖了好幾公斤!」身材清瘦的方秀芬歡喜地分享,走入慈濟大家庭的額外收穫。以前總是上班、睡覺,身體很不好,經常昏倒,吃素之後身體反而變好 了。現在活動很多,雖然忙碌,卻做得非常的法喜。

秀芬回想第一次到精舍,抽到了「屋寬不如心寬」的靜思語,當時內心的衝擊,重新湧上眼眶,淚流不止哽咽地說:「這句話好像是針對我。我上班賺錢,買車子、買房子,我什麼都 有了,但是心卻很不快樂!」 一句靜思語如當頭棒喝般,參加培訓期間,同期同學分享自己的悲苦人生,秀芬才體會到自己是多麼的幸福。

秀芬懺悔過往,因為內心的一點點過不去,就封閉自己的心,真的是太不應該了。打開心鎖的秀芬說:「只要人的心肯打開,就能接受一切,就會快樂。心若沒辦法打開,房子再大, 心情還是難過,每天都覺得人生很沒意義。」

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的秀芬,因為慈濟,不僅親子關係變好,疼惜她的婆婆也更能走近關心她。用心的婆婆,還常請師兄師姊多陪她,讓她能多多參與慈濟活動。看到她的轉變, 婆婆捨不得讓她太累,總是貼心地打理家裡的三餐。

滿懷感恩的秀芬,為感念上人的德行,希望能獲得到更多上人的法,她每天早上都會去薰法香,讓自己的心能更開闊,因為她一直做不到一件事……

每天下班回來,婆婆都會招呼她說:「妳回來了!」 可是秀芬卻無法主動的向公婆問好,連女兒都說:「跟阿公阿嬤問個好,有這麼困難嗎?」其實內心很想跟他們說些關心的話, 但就是說不出口。為突破心裡的障礙,秀芬知道自己需要更多的法水入心。所以,每天早上薰法香,汲取心靈資糧,是她刻不容緩的一門功課。

◎ 改變先從自己做起

方秀芬因為自己進慈籃的心境轉變,看到以前的同事吳淑妃,也因為孩子問題過得不快樂,於是介紹她進入慈籃當隊輔。

淑妃表示,因為孩子很有個性,所以比較叛逆。又加上自己不懂得情緒處理,所以產生了憂鬱狀況。經醫生診斷,自律神經失調的她,必需靠藥物治療。看到秀芬的改變,也想帶孩子 參加慈籃,可是孩子卻不願意。淑妃心想既然管不動他,為了改變,只好自己先走進來!

藉由與孩子同年齡的其他小孩相處,淑妃才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普遍都有相同的問題,於是她擔憂的心才慢慢放下。學習將在慈籃與孩子相處的模式帶回家,也才慢慢地解除母子間 的緊張氣氛。

又經由《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中的經文洗滌,淑妃整個心才完全放下,為了更瞭解慈濟,於是她參與委員培訓,期許自己在付出的同時,也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不喜歡與人爭的 淑妃表示,「不與人爭,要為善競爭」是她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

「自己沒有能力主動去幫助別人,希望藉由團體的力量,帶領我多付出,一同勤耕人間大福田!」淑妃衷心地道出自己的期待。

原本只是單純的打球、消耗精力的籃球場上,因為多了一分慈濟人文,和親子一同成長的堅持,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日漸升溫。因為歡喜與認同,自然而然 地走入慈濟,慈籃開啟的方便法門,因此開花結果。

圖左 : 為改善親子關係,吳淑妃用心走進慈籃當隊輔。站在臺前比手語,將美善傳達給學員和家長,自己更從一次次的承擔中成長。[攝影者:吳啟志(本志)]
圖右 : 洪啟芬醫師分享,他犧牲賺錢和假日時光,到國外賑災的所見所聞,讓與座的家長知道「什麼叫做幸福?」。[攝影者:吳啟志(本志)]
圖左 : 方秀芬(左前一)用心聆聽洪啟芬醫師分享,勤做筆記,汲取別人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資糧。[攝影者:吳啟志(本志)]
圖右 : 吳婉如(右)是吳淑妃(中)的姑姑,雖然孩子沒有參加過慈籃的活動,受姪女邀約,專程來聽心靈講座。[攝影者:吳啟志(本志)]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