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在慈籃大家庭 找到生命金鑰

在慈籃大家庭 找到生命金鑰
2014/08/31 | ◎曾慧瓊 /雙和聯絡處報導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如何讓幼小的幼苗成為日後的棟樑,是家庭與社會的責任。8月31日中和慈籃漳和家族,在雙和聯絡處舉辦別開生面的圓緣與開營活動,共一百零一位學員與家長、志工參加。

除了讓大家認識慈濟大家庭,也藉著一連串動態與靜態活動,讓學員了解言談與舉止的規範,以及志工們如何從人格與品德去薰陶孩子。藉著籃球這個有形的東西,來接引小孩與家 長,做為真善美的橋樑。

◎藉遊戲 讓學員啟發智慧

早上圓緣安排了分站活動「打擊魔鬼」,站長陳美芬(慮霖)讓學員彼此討論當自己愛生氣時、健忘時、想投機取巧時、不愛乾淨……如何克服?如三秒鐘無法立即回答就會被敲一下 變成魔鬼,有小朋友就會立即回答「會常健忘就會勤做筆記」、「想取巧時就會時時提醒自己行為不可為」,藉由團體討論生活中的壞習慣、缺點,如:遲到、懶惰、貪吃等,大家共 同想出對治的方法,讓學員檢視自身,並從團體中獲得解決的方法,進而嘗試修正自己的行為。

另一個分站「勇氣金鑰」,還沒開始闖關學員們就已經被眼前的佈置吸引了。站長李芷沂(明齊)告訴孩子活動規則,每一位學員接受挑戰時必須蒙上眼罩,爬過長長的桌子長廊,黑 暗的桌下佈滿許多的障礙物,李老師說明:此活動是要讓孩子去體會當人生遇到逆境時,如何去克服心理的障礙,繼而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衝破黑暗之後,拿下眼罩,眼前水盤中有玻璃珠、還有代表象徵愛罵人、不寫功課、遲到的紙牌,李芷沂提到設計此遊戲,是希望每個人用筷子夾起一張來,就代表著去除一個壞習 慣,「勇氣金鑰」讓不同年齡層玩得開心,也學習到處理困境的方法。

◎在慈濟大家庭 找到生命金鑰

2000年遠從大陸福州嫁到台灣的魏平,家庭生活幸福育有一女二男。唯一讓她牽掛的是長子賴柏安;雖然現在就讀四年級,但是生性有些過動的他,注意力不集中,雖然上過簡短 的語言訓練課程,只可惜孩子排斥正規性的訓練,老師也提及上課不是不會而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影響學習進度。

魏平想起兩年前看到雙和聯絡處一則慈籃的招生海報,居然讓孩子開啟不同的學習階段;如今孩子不再凡事急性子,功課雖然依然寫得慢,卻會自己努力完成。她說慈籃雖是打籃球為 主軸,在活動中也安排一些人文課程,大愛媽媽的「靜思語」教學,讓孩子知道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無形中德育體群都提升了。

先生前兩年往生,要經營生計又要教育孩子成為她一個難題,深怕一不小心讓孩子成為社會的負擔。如今她也留意著慈濟親子班報名訊息,她說:「有那麼多人愛及教導,我的小孩真 是太幸福了。」

這次魏平也陪同學員一起體驗活動,她提到「勇氣金鑰」這活動設計,讓孩子體會人生都會碰到一些困境,當逆境來時,要學會面對問題。如今的她換工作會以孩子為中心,懇求老闆 一星期只上五天班,將每星期六、日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也利用陪伴孩子時做隊輔志工,去愛別人的小孩。

◎發現慈籃三愛 高中生留下來

慈籃成員中有國小、國中組,但是團隊的營造、志工的用心付出,讓整個團隊沒有年齡的差距。今天播放的回顧帶,是由參加慈籃已兩年的陳怡萱獨立完成的。在篩選合適的相片加上 圖說,以及剪輯團隊演繹「一念心」的拿捏,讓怡萱絞盡腦汁,但她說:「能承擔是一種幸福,能回饋是一種感恩。」

在慈籃多年,怡萱從中體會籃球不是一個個人秀,在團隊中要包容他人的缺失,也要有容人的雅量。比賽過程總有成與敗,每個人都要有榮譽感,但不能因個人得失心去影響團隊比賽 的心情,能有參與的機會就是一份成長,勝與敗不是最首要的目的。

即將邁入高中階段的怡萱,身為女子籃球隊隊長,自許是志工培育下的一顆善種子,因為籃球之愛、友情之愛、親情之愛這三愛,也願自己與將成為幼苗的學弟妹一起成長。

中秋佳節在即,除了送上月餅祝福,也送上一個傳遞愛的竹筒,隨著下年度慈籃即將開啟,期盼善的種子在嫩幼的心田中持續發芽。
圖 : 「勇氣金鑰」關主李芷沂〈左一〉,設計此遊戲是希望讓不同年齡層玩得開心,也學習到處理困境的方法。[攝影者:孫保源 (濟敘)]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