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籃 改變教練與孩子
2014/05/25 | ◎李淑慧/臺北市松山區報導石健雄(前排左三)帶領松山區慈籃隊參加北區球賽。[攝影者:馬宏政]
「外面的,等球撥出來再搶!」石健雄的聲音在球場裡顯得鏗鏘有力,當籃球正被兩方同學爭得不分上下時,他大聲叫著「快!快!」雙眼緊盯著步伐快速移動的球員,石教練正訓練 著一群慈籃孩子如何搶到籃板球。
◎軍人本色 球技一等
石健雄原是職業軍人,在軍中擔任體育官,也是甲組籃球隊的教練,在球場上可稱是叱咤風雲,他熱愛籃球運動視同生命一般。
小時候住家門前就是打球的場地,不管甚麼困難都阻止不了他,有一次住家附近淹了水,石健雄還是照打不誤,球場沒有路燈可照明,他就利用晚上的月光繼續練球。初中時苦練投 籃,他可以連進三十六球,高中時候當選校隊代表,每天打球從不間斷,年輕時的石健雄就練出了一等球技。
軍人生涯造就了他剛強的脾氣,訓練球隊都是用吼的、用罵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子弟兵一開始因為彼此不熟,無法快速進入紀律嚴格的軍中生活,他總是拿出軍人本色,以震懾、威嚴 的方式來管理。
◎軍事管理 習氣難改
退伍後,因大舅子與妹妹的邀請,石健雄接觸了一群榮董的孩子,他們想找一個打球的地方及適當的教練來帶領,志工李鼎銘想到軍校體育系畢業的石健雄最適合不過,於是再三商請 他來承擔此一職位,從此他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
剛接觸這一群孩子時,石健雄發現每個孩子都很自我、霸氣、驕傲,這些不是打球材料的年輕人他根本不想教,第一次去上課,大家竟然不歡而散。第二次上課,他拿起哨子一吹: 「嗶—嗶,集合了!」奇怪的是,這一群孩子竟也通通圍過來了。
站在籃框前,他拿過球來示範連續投球動作,一球接一球地投,連續進了一、二十球後,他開口問:「你們要不要學籃球?如果要學打球,就要聽我的!」就這樣,他與慈籃同學結緣 一晃眼超過了十五年。
起初,石健雄還是用軍中的那一套作法—用競爭、用叫罵,用威嚴強勢,但這些孩子家境都很好,沒有人肯聽教練說話,儘管他板起臉孔甚至吼叫命令,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有時他很生氣,一不小心三字經就脫口而出,只要他眼睛一瞪,高聲喝斥,孩子們有些害怕就收斂幾分,石健雄回到家也是一樣的軍隊作風,自己的妻子、女兒都感到恐懼害怕,他反 省為甚麼會這樣子呢?原來在軍中數十年來養成的習慣與脾氣很難改。
◎改變作風 因材施教
進入慈濟後,石健雄慢慢觀察多年,他發現這的確是一個付出無所求的團隊—是奉獻的、是充滿愛的,每個人都很和藹。隨著時間的累積,對慈濟世界的了解愈來愈多,《靜思語》也 愈看愈多,因此更增強他選擇走慈濟這條路的決心。
經過慈濟人文的薰陶,石健雄說自己最大的改變是不再口出三字經了,如阿修羅般的暴烈脾氣也沒了,本來愛罵人現在也不罵了。他改變作風用柔和的方式與孩子互動,譬如對孩子 說:「給你們十秒鐘集合,開始計時!十九八七……。」小朋友就自動自發地集合,原來改變是要用正確的方法,他體會到要改變別人要先改變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有些是過動、有些是脾氣大,各人成長的背景不同,所以要用不一樣的方法因材施教,人人都有習氣,要了解其特質之後再讓他們受教。
◎把握機會 真誠引導
石健雄說:「我把這些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在旁邊引導他們,教他們怎樣做才正確,當他們發現教練的真誠就會回過頭來講真心話,孩子改變以後一家和樂,這不就是自己所希 望看到的嗎!」
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師是孩子的樣,身為教練就是要做孩子的好模樣,石健雄很珍惜這個機會,他說:「自己年紀慢慢大了,我要把握這個機會,趕快把所知道的教給孩子。」
慈籃孩子們改變了他,他也很喜歡看到孩子的改變,真心相待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正他們的行為與語言,石健雄認為這是他甚感欣慰的地方。
多年來,石健雄每週陪伴慈籃的孩子從未間斷,過去他都以為是在教他們,其實反過來,是他們在教自己,最後石健雄發現是這些孩子成就了他的心靈轉變。
註: 「慈籃」藉由籃球技術的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期望達到「寓教於樂及術德兼修」的成效,並培養青年、青少年及兒童「關懷社會及尊重生命」的共識,秉持「愛心、團結、服 務」的理念,發揮運動員「耐力和毅力」的精神,並持之以恆落實在家庭生活中,進而化小愛為大愛,落實社區關懷社會,實現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願景。
圖左 : 石健雄在球場上可稱是叱咤風雲,他熱愛籃球運動視同生命一般。[攝影者:馬宏政]
圖右 : 同學們在打球前先做暖身運動。[攝影者:葉素貞]
圖左 : 石健雄向同學說明打球應注意事項。[攝影者:葉素貞]
圖右 : 石健雄(中)在球場示範基本動作。[攝影者:葉素貞]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