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越南板餃喜為慈籃學員慶生

越南板餃喜為慈籃學員慶生
2014/03/23 | ◎張美金/彰化縣報導
黃氏玉雲(前排右五)帶著女兒和慈籃家長與隊輔們分享製作越式美味的板餃,終於完成盛盤,準備送給學員們享用。[攝影者:張永同]

「啊!啊!破掉了。」千桂媽媽連兩聲的哀叫,大夥笑成一團,頓時消彌了些許緊張氣氛。為了慈籃隊學員的慶生會,家長們親自學習越南點心,志工如家人般關心陪伴,相互學習, 讓學員們過了一個充滿感恩特別的生日會。

多日冷氣團籠罩下的春息;終於感受到溫度上升的暖意。3月23日位於鹿港國中三樓室內,彰化鹿港慈濟籃球隊(簡稱慈籃)運動場上,七點半過後志工教練、學員值星隊輔們,早 已到場整理環境做場佈。

來慈籃除了籃球技術學習外,每週課務組用心安排人文課程,希望引領孩子們由外往內修為,志工每個月的第四週更為學員們舉辦慶生會,本月底因適逢慈籃路跑盛事提前一週舉 行。

不同以往的是原本由志工準備小蛋糕事宜,今天學員家長越南籍黃氏玉雲媽媽,提議要以越南料理為學員們慶祝。

掌廚的玉雲,因先生意外往生,遺留下年幼的一對子女,是目前慈濟在陪伴關懷的家庭。鹿港慈籃去年九月成立時,她接受訪視志工邀約與鼓勵,讓就讀國小的兒子張友義參加慈籃隊 員,每周的活動日玉雲也都來陪著孩子上課。

◎越式板餃歡喜製作

「為了慶生,一大早兩個孩子就幫忙攪拌米漿,而我就負責把什錦菜炒好,時間很充裕等著玉霜媽媽載來活動中心。」玉雲媽媽一貫溫柔微笑地說。

全部的食材是在前一天準備好的。調米漿用粉只能在越南店方可購得。米粉內附有一包薑黃粉是特色,也有附加說明水量的多寡。一大鍋用五包米粉加三罐椰奶調製而成的米漿,一大 盒的豆薯、紅蘿蔔、香菇、豆芽菜拌炒而成的什錦內餡,外加一只平底鍋就是今天製作越式美味板餃的主角。

「平底鍋溫熱後,倒進少許的油,再上薄薄的米漿,待外圍熟乾與鍋分離就可把什錦菜鋪上,靜待中心圈麵皮熟透,就可將麵皮翻蓋成半月狀即可食用完成盛盤。」玉雲媽媽不是很流 利的國語,在設備齊全的中央廚房裡,細心的教大家。

「油不用多喔!米漿倒得太厚也不好吃喔!」小廚師(玉雲女兒)一直提醒媽媽們;還不時回應媽媽的提問,儼然是個總鋪師。

「哇!破了。」淑麗媽媽第一次的失敗經驗;接著就煎出好成品。

雖然一直忙碌不得歇的蔡幼娟老師,也把握機會努力學習,第一次就煎出好完美沒有破損的成品。

「啊!啊!破掉了。」千桂媽媽連兩聲的哀叫,大夥笑成一團,頓時消彌了些許緊張氣氛。

孩子在球場高興的打球;學到技術與團隊的互動與尊重。而媽媽也很用心為這個月的學員慶生,準備簡單容易做又不同以往口味的異國點心,讓學員們有機會品嚐不一樣國度的美食, 其他媽媽們除了幫忙外,也興奮學習到了不一樣的烹煮口味。

◎感恩時刻

黃澄澄的板餃盛於白色擺盤中引人垂涎,每位媽媽們洋溢笑容的臉龐,夾帶在充滿著椰奶香氣的空氣中,化為一股愛的暖流,隨著輕快腳步,一路往三樓體育館飄送。

耳邊傳來溫馨的感謝歌聲「感謝親愛的爸媽,給我一個溫暖的家。為我做香噴噴飯菜陪伴我長大……」隊輔與媽媽們已列隊準備把美味板餃端上桌,行如風,動中禪似的人文修養就在 整齊的隊伍中展現。

感恩時刻開始。慈籃學員中,大隊長莊軒豪與小隊長們,蹲下以真誠的心說著:「感恩教練、我們敬重您,我發願不會辜負您的期待。」隊輔長王雅萍引導學員反思,進慈籃後在錯的 行為中得到修正而成長,承諾今後必當尊師重道,行之有禮做為慈籃學員們的楷模。

楊智勝陳子佑兩位壽星,雙膝著地緊握媽媽雙手:「謝謝媽媽辛苦無私的奉獻」,雖然語句簡短,但溫馨擁抱的畫面令現場氛圍滿是感動。

「參加慈濟藍球隊讓孩子開心,又可以認識新朋友,身體長高也長出肉,以前太瘦了,且身體也比以前健康了。」玉雲媽媽感恩鈙述:「我不敢嘗試當隊輔是因為中文語言表達能力 差,和孩子的互動比較難;不過在慈藍場地上,有許多我會做的工作,我都盡力去做。」

玉雲靦腆笑著:「在慈濟的大團體裏,我遇到許多好人,她們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尤其玉霜媽媽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有些時候我無法帶孩子去參加慈藍,她總是會主動幫忙。」

「這樣的課程,營造了雙贏的局面真的很棒!很有意義。」家長千桂心有所感的說。今日別具風味的慶生會,在歡樂笑聲與感恩中結束。

圖左 : 楊智勝陳子佑兩位壽星,雙膝著地緊握媽媽雙手:「謝謝媽媽辛苦無私的奉獻」,雖然語句簡短,但溫馨擁抱的畫面令現場氛圍滿是感動。」[攝影者:張永同]
圖右 : 隨著輕快溫馨的感謝歌聲「感謝親愛的爸媽,給我一個溫暖的家……。」中,隊輔們列隊把媽媽們的愛端上桌,人文修養就在整齊的隊伍中展現。[攝影者:張永同]
圖左 : 學員們正貼心的為爸爸媽媽們把板餃分成小塊,讓家長們食用時好入口。[攝影者:張永同]
圖右 : 大隊長莊軒豪以恭敬的心,為教練黃順斌餵一口代表敬重與感恩的板餃,也為學員與教練拉近了彼此的心。[攝影者:張永同]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