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環保實作 慈籃學員體悟做不夠

環保實作 慈籃學員體悟做不夠
2014/02/16 | ◎陳昱湄/彰化縣報導
楊智勝(左一)雖然和媽媽去過秀水環保站做過,但是聽師姑分享之後才知道,原來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回收的,家裡只分類出寶特瓶還是不夠的。[攝影者:施並洋]


「原來除了飲料罐、玻璃瓶之外,還有塑膠袋、塑膠類等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回收的,家裡只分類出寶特瓶還是不夠的。」慈籃學員楊智勝今天聽師姑解說後才知道。

(2/16)是中區彰化鹿港組「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2014年開營的第一天,也是成立至今第一次的戶外教學活動。不少學員們是第一次來到環保教育站, 志工吳佩珊感到眼睛為之一亮,欣喜說:「這是整修擴建後第一次回來,整個道場變得很不一樣!好寬敞明亮啊!」

鹿港崙尾環保教育站於新春元宵過後第一個假日,一早許多香積志工歡喜來準備餐點,以親人般的愛歡迎慈籃孩子們,回來體驗環保菩薩們無私付出的辛苦,並瞭解資源如何回收再利 用。

◎澄清自我的人生價值

課程開始,分享老師賴麗錦、張佳麗利用合作拼圖遊戲、人生價值卡,讓學員們排序出幾個公認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藉此澄清並肯定自我。

隊輔媽媽陪伴學習,學員許愷麟做出心得:「拼圖時要觀察別人手上的圖形,是否有可以用的,並要有耐心、專注才能完成。」

遊戲中,志工拿出了一張寫著〈要有英俊帥氣的外表〉的價值卡,要與學員們交換,許瑄哲說:「噢,那不是最重要的,不要誘惑我喔!」

在現代價值混亂的社會中,許多青少年一味地追求名牌、價格、人云亦云,而不自覺迷失。人文課程教育要以身作則,從日常生活中啟發孩子們的良能為宗旨。

劉妙玲對學員們分享︰從一雙手開始—慈濟環保二十年,始於改變對垃圾的態度,讓學員們了解二十年來的綠色環保概念,留一個乾淨的地球是清淨家園的推手,讓地球永續生存,其 實是源自知福、惜福再造福的感恩心!

妙玲說︰「今天我們能進慈籃都是有福的孩子喔!所以也要善用打球的雙手做環保,以在球場上助攻得分的態度去力行,其實是同樣一個道理。所以大家知道今天來環保站做什麼 嗎? 」 學員們異口同聲:「做環保。」

「很棒喔!要記得付出就是最大的收獲。」妙玲引導孩子們。

◎環保回收可以更用心

環保實做過程中,偶見學員詢問環保志工們如何分類,更多孩子們低頭認真做回收。梁傑勛認為環保對地球很重要說:「我們家是奶奶帶動做環保的,所以在家裡有做簡單的垃圾分 類,像我喝完的飲料瓶也會清洗後再回收喔。」

當被問到除了打球之外來做環保的心情,楊智勝靦腆地說:「可以和慈藍的夥伴們一起做環保,感覺很棒!」雖然之前有和媽媽去過秀水環保站做過,但是今天聽師姑分享他才知道: 「原來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回收的,除了飲料罐、玻璃瓶之外,還有塑膠袋、塑膠類等,家裡只分類出寶特瓶還是不夠的。」

莊凱為在學校和家裡也會做基本的垃圾分類,但今天才知道:「原來毛毯是回收的寶特瓶做成的,而毛毯竟是賑災用的啊!」

參與慈藍課程才三次的新學員施均志第一次來到環保站體驗,他表示很喜歡打籃球,除了想學習球技外,今天能和大家體驗環保也很開心。陪伴均志來的爸爸亦分享,會帶孩子來慈 籃,主要是想讓他有正向的思想觀念,學習如何待人接物。

證嚴上人重視學生的生活教育。慈籃開營環保體驗,希望給的孩子們一個惜福愛物的生活教育,而如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美學,端看如何留心周遭生活事物,用感恩尊重的心,愛 惜自己及天地萬物,這份心念願能在幼小心靈萌芽而堅持茁壯。

圖左 : 參與慈藍課程三次的新成員施均志(左二)跟著吳素紅媽媽和大家一起體驗環保很開心。[攝影者:施並洋]
圖右 : 帶著楊智勝等三個孩子一起參與慈籃環保實作的施燕媽媽(左一)也身體力行陪孩子一起做分類。[攝影者:施並洋]
圖左 : 許愷麟(扛物品者)不只拼圖時要觀察別人用心並有耐心,做環保分類也專注認真的投入去完成。[攝影者:施並洋]
圖右 : 在隊輔媽媽協助下,第一個完成拼圖遊戲,展現默契的團隊。[攝影者:郭美惠]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