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慈籃家族十九周年 演繹行願圓夢

慈籃家族十九周年 演繹行願圓夢
2013/10/10 | ◎游秀惠/新北市報導

身著色彩紅白藍相間外套的慈籃隊伍,組成的〈行願〉演繹,整齋劃一的動作、呈現氣勢磅礡意象,緊緊抓住臺下觀眾的視線。[攝影者:黃月嬌]

將每年10月10日訂為周年慶,已邁入十九周年的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聯誼會),以「一日精進活動」方式迎接周年慶。今年(2013年)的精進課程,有志工 林敏俐主講「陪伴與成長」,著重親子互動的重要;志工王穎駿和鄭芬蕙這對同修道侶、與資深志工則是分享參與慈籃的心路歷程。

來自彰化以北的慈籃家族共有十七組、近五百人來到新北市慈濟雙和聯絡處共修,還有中和區當地志工近一百七十人,投入工作人員行列,協助交通、香積、生活組……等等事項。

◎參與演繹 檢視自我

學員家長與隊輔、助教一起「入經藏」,以〈行願〉、〈圓夢〉演繹,體會唐朝鑑真和尚六度東行,傳揚佛法的偉大精神與堅毅願力。一個多月來,演繹志工在練習與彩排中,一次次 地檢視自身習氣,過程中所流下汗滴,彷彿像是自己不好習氣也一點一點地除去。

驗收時刻到來,國議廳裏「信、願、行」口號聲揚起,身著色彩紅白藍相間外套的慈籃隊伍組成的〈行願〉法船啟航,浪濤洶湧澎湃、漿手齊心破浪前進,整齋劃一的動作、呈現氣勢 磅礡意象,緊緊抓住臺下觀眾的視線。震撼人心的法船演繹,贏得全場滿滿、持續不間斷的掌聲。

相較於男眾志工呈現〈行願〉的力與美,而女眾志工則是演繹〈圓夢〉的柔。被兒子形容為「凶猛的媽媽」,陳淑芬參與〈圓夢〉演繹,心中的感觸很深。擔任隊輔志工一年多以來, 卻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因為參與了許多的活動,從中體會到「做中學、做中覺」的重要。

察覺到不只是孩子往很好的方向改變,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坦言以前覺得很「心」苦,現在則學習「心」要打開;雖然「心苦」與「心開」只有一字之別,但這個過程卻讓她覺 得「走得好久、好久」。送自己一句靜思語「要多用心,不要操心與煩心。」做為提醒及勉勵,陳淑芬說:「在慈濟,讓自己接觸到佛法,能夠深深地懺悔很多不好的習性。」

同樣是演繹成員、同樣感受到「自己加入慈籃有改變」的家長黃維德,則是從一位從未拿過籃球的人,到投入助教行列,形容自己在頭一年的學習過程裏,簡直是一再地「碰壁」。與 孩子的互動常會發生摩擦,就像一根根的刺一般,很難過;還好有資深助教與隊輔的鼓勵,讓自己學會「繼續」前進的重要。

有一天,一位學員邀請黃維德觀賞他的儀隊演出。思考後,維德決定請假一天前往參加活動;雖然只有短短五分鐘的演出,卻讓他感受到學員對自己的肯定。

兩個孩子參加慈籃,太太林美雲則為隨隊攝影志工,黃維德笑稱自己是「買一送三」。從當初的身份是家生家長、然後開始擔任助教,到今年報名慈誠培訓,一路走來,五年了。也成 為組裡,首位由學生家長,進而慈誠培訓的黃維德來說,這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在慈籃學到感恩、尊重與愛的重要。很感恩啊!」

◎感恩父母 耐心等待

慈籃成員,每周定期訓練,青少年學員以球會友,相互切磋球技;慈濟志工與家長投入助教、隊輔行列,一起陪伴學員。

練球之前的慈濟人文時刻,志工分享證嚴上人著述《靜思語》書中好話,希望以「寓教於樂及術德兼修」的方式,引導學員與家長,發揮愛心及善念,一起投入助人的行列。許多的家 長身體力行,從做的當中,覺悟人生的意義,懂得惜福與付出,增進家庭親子間的互動與和樂美滿之外,也以志工角色為榮。像是志工林育德就是很好的例子。

認識慈濟將近三十年、加入慈籃快十五年,父母是資深志工林宗明(濟清)與連麗香(慈秀),今年,林育德與妻子林良貞一起報名委員培訓行列,也感謝父母的不催促與耐心等待。

提及參加培訓的原因時,他說:「因為看到很多志工用承擔的精神,甘願地做很多慈濟的工作,就像一大群的好人一起來做好事,那種感覺真的很好。」

慈籃志工把握每週六下午與學員的相聚時刻,在人文教育時間,將行善、行孝的重要,一點一滴地給予孩子、影響孩子,期待好念存於孩子心中,建立善的根基,讓孩子一生受用。


圖左 : 〈圓夢〉演繹人員,慈籃永和永平組家長陳淑芬(圖中間)說:「在慈濟裏讓自己接觸到佛法,能夠深深地懺悔很多不好的習性。」[攝影者:洪子晁]
圖右 : 成為松山區民生組,首位由學生家長,進而慈誠培訓的人,黃維德說:「在慈籃學到感恩、尊重與愛的重要。很感恩啊!」[攝影者:黃文禮]


圖左 : 志工林育德(圖中間者)因為看到志工用承擔的精神,甘願地做慈濟的工作,就像一大群的好人一起來做好事,他今年與妻子林良貞一起報名委員培訓。 [攝影者:洪子晁]
圖右 : 慶祝慈籃十九周年慶,竹筒回娘家獻愛心,與籃球義賣、及捐贈水泥活動的款項全數捐出,護持大愛電視臺。[攝影者:洪子晁]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