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籃是娘家 新住民發願行善
2013/10/10 | ◎陳麗玲、游秀惠/新北市報導遠嫁來到臺灣的慈籃家長阮鳳娟(最中間站立者),將慈籃當成自己的「娘家」,並參加〈千手世界〉的手語演出。[攝影者:黃月嬌]
10月10日十九週年慶,是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聯誼會)成立十九周年慶。十九年來慈籃志工膚慰無數孩子的心,這一股愛的力量,不僅孩子、家庭、更帶動了來 自異鄉的新住民,啟發了善的傳承。如果不是愛,一份無私的愛,如何讓一群家長及志工們緊緊相挺、繼續堅持。
來自彰化鹿港及彰化以北地區十七組慈籃家族約五百人,在新北市慈濟雙和聯絡處齊聚一堂,以精進一日共修的方式歡度周年慶。中和區的一百六十八位志工承擔工作人員。
來自臺中,承擔慈少班隊輔志工十三年的林敏俐,以「陪伴與成長」為主題,分享親子互動的重要,也分享親子關係融洽的好方法。
◎緣是一條線 牽起人與人之間
分享中搭配豐富的簡報影片,輕鬆詼諧的言語中,帶出一段段的小故事,並以自身陪伴青少年的經驗做分享,就像是一招招的武功秘笈,精彩的課程,讓與會的家長、志工勤做筆記。
林敏俐提及,陪伴孩子,問題不是出於資質,而是所運用的方法。父母因為愛孩子,所以開始努力地去「讀對方的心」;然而,在相互瞭解的過程中,雙方心裏常常會受傷、會有時時 受挫折,甚至會有「爆炸」的時候,所以都需要「膚膚」(安撫的意思),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愛」。
孩子不聽話、處處有意見,這些都是過程而已;「愛」的過程裏,家長需要的是等待,同時要讓自己「持續地努力讀懂」孩子的心。因為父母所做的每一件情、所說的話語,都會影響 孩子。青少年需要的是「被肯定」,林敏俐強調:「用歡喜心和感恩心,來面對一切的人和事,而不是面對喜歡的人和喜歡的事。」
這些過程與方法,可以廣義地延伸在志工角色。擔任志工,會與人相遇,相遇就是「緣」;而這份緣,像是「一條線」,牽起時間、空間、還有人與人之間。
◎有願就有力 把愛繼續傳下去
被「緣」這條線牽起的人,慈籃志工阮鳳娟,也在其中。從小很愛念書,成績優異,卻因家貧無法繼續升學。十八歲那年,母親生病沒錢就醫;隔年,孝順的鳳娟為改善家裡的經濟, 思考過後,覺得唯一能孝順父母的方式,就是依循鄰居的方式,遠嫁來到臺灣,她成為新住民。
十四年來,努力賺錢以減輕父母重擔之外,也讓她非常地想家、想父母。去年(2012年),志工歐國祥(濟祈)的接引,牽起這一份「緣」,讓她認識慈濟,並帶著孩子一起加入 慈籃。
孩子原本的飲食是挑食、浪費的,在慈籃的人文課程中讓他學會惜福,改變飲食習慣後,孩子現在長高又長肉。不僅孩子有改變,鳳娟在家長及志工的關懷與陪伴下,也有了改變,她 開始敞開心胸、走入人群。因為,是慈濟人讓她有「家」的感覺,於是鳳娟把慈籃當成自己的「娘家」。
有了娘家,彷彿有了「根」,鳳娟很努力地學中文,一圓讀書夢外,也擁有丙級廚師執照(丙級中餐技術士),而且開設了一家素食自助餐。
將證嚴上人所說「行善、行孝不能等」這句話記在心裏。現正積極考乙級證照,期許自己幫助和她一樣來自異鄉的新住民,讓她們可以學習一技之長、也很樂意輔導她們開店。很慶 幸,一路上有很多貴人的相助,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貴人,阮鳳娟發願:「要把自助餐店當成愛的聯絡站,接引更多的人,把慈濟愛人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就像林敏俐所分享的話語一般:「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許有一點難,有時候也會覺得是一項挑戰,但是要感恩,因為有孩子,所以才有付出的空間。」
「緣」的線,牽起許多孩子與家長在慈籃裏相遇;在這裏,孩子與家長受到關懷與愛的溫暖,家長在這裏學習到溝通好撇步,讓親子間的互動變得更好,更有家長加入了志工的行列, 一起行善,讓愛不斷地擴散。
圖左 : 來自彰化鹿港及彰化以北地區十七組慈籃家族約五百人,在新北市慈濟雙和聯絡處齊聚一堂,以精進一日共修的方式,一起歡度十九周年慶。[攝影者:黃月嬌]
圖右 : 來自臺中,承擔慈少班十三年隊輔志工的林敏俐,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與大家分享青少年的陪伴與成長。[攝影者:黃月嬌]
圖左:阮鳳娟上臺分享,感恩慈籃家族的家長及志工們一路的關懷與陪伴。[攝影者:洪子晁]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