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2012年《法譬如水》入經藏─靈山法會不散
恆齋戒‧入經藏‧大懺悔‧願力行
主題四:願力行
壹、粒米成籮:日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米撲滿)
貳、滴水成河:減少用水量,二次水回收(水撲滿)
叁、積沙成塔:節電拔插頭,修補續物命(電撲滿)
肆、竹筒歲月:日日發好願,日日善力行
一、上人開示─
隨手抓一把米,大約一千三百多粒,差不多可以煮成一碗飯。「一粒米中藏日月」,從一粒米開始,長長久久;這種粒米成籮的觀念,都是從點點滴滴而來。
如果每個人捐十五粒米,那麼一百人就是一千五百粒,一千五百粒米就是一碗飯。我們在國際間的發放都是用這樣滴水成河的精神,但願人人付出一點點的愛心,人多集中起來,愛的力量很大!
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淨化人心,人人一念愛心,淨化人心無災無難。愛的力量集中起來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能鋪大道、搭拱橋,牽引、精進,只要人人多用一點心,多付出一分愛,天下苦難人就可以有房屋住、有飯吃、保溫暖。
(恭錄自 上人2012年1月11日 志工早會開示)
二、宏觀天下─
全球的糧食產量足以餵飽120億人,為什麼還有人餓死?聯合國糧農組織直指問題核心-「食物浪費」。根據糧農組織的調查報告,在已開發國家中,有四成的食物被丟掉。平均每五口食物當中,有兩口被丟進廚餘桶,將這些食物累積起來,一年可多養活42億人。
三、做就對了!─
《外食族》少點一道菜
每餐省下的一道菜錢,放在隨身的福慧小錢包,回家後投入竹筒,捐出助人。
例:原50元便當→40元,省10元。
|
《在家用餐》少煮半杯米
米桶內多放一個空米袋。煮飯前,將半杯米倒入這空米袋,當米袋裝滿時,換算成等值市價,將省下的「福米」錢投入竹筒捐愛心;此袋「福米」就可以倒入要煮食的米桶中。
|
貳、滴水成河─減少用水量,二次水回收
一、上人開示
有水才有生機,五穀雜糧、稻田都不能沒有水。大地無水難能養生,所以用水的時候,要提醒自己惜水,因為它是大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大生命。希望大家要好好遵守省水的方法。
我真的很珍惜水,每天一大早的那一盆水,就是我一天要用的全部,這都是我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也看到了,雨水回收可以省很多自來水費。還有我們日常洗手、洗臉、沐浴、洗衣、洗菜,這些水都可以把它存積起來,就可以應用在沖馬桶,澆花等等,我們要應用智慧來省水。
人人動手做,人人用心省水,應該是對旱災有一點幫助。虔誠祈求風調雨順,該有雨的時候就來個及時雨,讓大地五穀豐登,這是我們人人所應該祈求,是我們人世間所需要的。
(恭錄 上人2009年11月14日 與2011年05月13日 志工早會開示)
二、宏觀天下─
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有11億人口無法取得安全的飲用水,而且每年約有500多萬人死於因飲水所引發的疾病。聯合國同時提出警告,如果人類仍然以今天的速度消耗水資源,到2025年時,全球至少有27億人將因嚴重缺乏淡水而面臨生存的威脅;難以取得淡水的人口將達50億人之多,佔全世界人口數的三分之二。
台灣是世界認定的缺水地區,更該嚴肅認真地面對水資源問題。
三、做就對了!─
二次水回收
存積洗菜洗米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來澆花、洗車、沖馬桶、擦洗地板。
對比前後月的水費單,省下來的水費,投入竹筒,捐出助人。
|
減少用水量
水龍頭下加一個盆子洗濯,以減少水資源流失;存積的水二次利用。
水龍頭加裝省水器材。
洗手正確步驟:開小水沾濕手→關閉水龍頭→塗抹肥皂→雙手搓揉→開小水沖洗→關閉水龍頭。
|
叁、積沙成塔─節電拔插頭,修補續物命
一、上人開示
佛陀說三界如火宅,離不開我們心靈的宅,一念心動生住異滅,很不簡單養成的好習慣,可能很快就不存在了,定力失去時也會懊惱,如火宅一樣。
我們真的要好好把心靈調好。看現在,地球溫度已經升高了,才入夏就像一個火爐;而且現在的人,感覺熱就開冷氣,為了自己小小的空間涼爽,其實,熱氣都是往外排。家家開冷氣,教這個氣溫怎麼不升高呢?感覺到人為了自己的享受,要付出了普天下大家「共業」的代價。
現在人人要共同會合力量「節能減碳」,盡每一個人的責任,因為我們從一生下來,就開始污染大地、污染空氣,我們能不回饋嗎?能不人人有責任嗎?所以,我們要盡心力,如何節能,如何減碳,天下大事,匹夫有責。
(恭錄自 上人2010年7月9日 志工早會開示)
二、宏觀天下
對於現代人來說,能源跟空氣一樣重要。目前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能源供應,來自於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根據專家估計,石化燃料在四十年之內將面臨枯竭。台灣百分之九十七的能源仰賴進口,能源危機正步步逼近。
三、做就對了!─
節電拔插頭
隨手關燈、關機、關電源。只要關燈超過3分鐘,就有省電(省錢)的效果。電腦,每天關機14小時,每年省電費1761元,減少碳排放
對比前後月的電費單,省下來的電費,投入竹筒,捐出助人。
|
修補續物命
縫三年,補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每縫補一件衣服,不買新衣,約可省(襯衫)700元,也減少垃圾200公克。
|
肆、竹筒歲月─日日發好願,日日善力行
一、上人開示
慈濟成立之初,台灣社會普遍貧窮,許多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響應慈濟救貧呼籲,「竹筒歲月」開啟了慈濟慈善志業。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社會早已邁向富裕,即使經濟不景氣,多數人仍溫飽無虞;只要願意節省一點,即使是五元、十元、一百元……也能幫助苦難人走出暗角,重拾光明。
期待能重啟「竹筒歲月」——回歸儉樸生活,日日力行善念;只要人人每天付出一點點,滴水成河,普天下苦難人就有得救機會。要讓社會祥和,必須先把苦難人扶助起來、啟發他的愛心,他就有一分力量再去幫助、扶助他人,這就是「愛的循環」。
一念貪欲,讓人迷失;一念善心、讓人間擁有更多幸福。但願人人立志、立願,守住使命,在正確的人生方向上勇往直前。
(摘自 2008/10/25 第503期慈濟月刊)
二、宏觀天下─
全世界有8.54億人長期遭受貧困和營養不良之苦,每年有560萬兒童死於和貧困有關的疾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更顯示,全世界最貧窮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40%,他們的收入僅佔全球收入的5%,而最富裕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0%,可是他們的收入卻佔了全球收入的54%。天蓋之下、地載之上你我都是生命共同體,養成有十捐一的好習慣,照顧天下苦難人。
三、做就對了!
日日發好願‧日日投竹筒
不論是粒米成籮、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匯聚人人每日持續的善念,都是呼應竹筒歲月的精神。各種節省的方式,最終都透過有形金錢的聚積,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心」能量,將善心化為善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