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慈籃人文課探討塑膠與環保

慈籃人文課探討塑膠與環保


同學們正傳遞塑膠容器樣品辨識材質差異[攝影者:馬宏政]

陰鬱的週六午後,民生國中體育館三樓傳來此起彼落的人聲與拍球聲,約三十位國小及國中同學正做著暖身運動和基本動作練習,此時運動場一隅已架好投影機、臨時講台和座椅,同 學們都很想知道等一下有什麼有趣的課程呢?

今天的人文課程邀請內湖區陳智富師兄講解環保知識,他以化學觀點說明「塑膠與環保」,這與昔日僅談論環保分類和如何做資源回收有所不同。

首先,他帶了各種不同塑膠容器樣品讓學員辨識材質的差異,接著說明不同塑膠製品的化學學名和簡稱、這些塑膠品如何生產製造、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影響……等等,他詳述1號到 7號塑膠製品所分別代表的含義,台下學員們一邊摸著塑膠容器一邊聆聽講師解說印象更加深刻。

有家長提問容器底部數字外的箭頭三角形代表什麼意思?講師反問在場學員有誰知道卻無人能回答,原來那箭頭三角形代表該容器是可回收再利用。

家長龍思樺女士表示:「講師談這個主題很有吸引力,所以我很專心聽講,翻看塑膠容器時發現每個容器底部有不同數字外圈卻都有相同的箭頭三角形,我很想知道那是什麼意義,這 樣以後再見到就能清楚辨別。」她認為這種人文課程有助於學生與家長正確認知塑膠和環保間的關係。

130公分高的黃姵慈從身高看來會以為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實際卻是健康國小六年級生;她說:「來慈籃是因為自己太矮,媽媽希望我多打籃球能長高一點,我不太會打籃球不過 卻很喜歡上人文課。 今天還沒上課前我以為塑膠容器底部的數字越大越耐熱,聽講後才知道5號是最耐熱的,每次人文課都不同,我就可以吸收很多不同的知識。」

個子不高的林昌暐也是希望能長高而來打籃球,他表示今天的人文課讓自己更認識塑膠品,以後做環保也會更用心,話一說完,他馬上轉頭奔入籃球場內與學員切磋球技。

就讀信義國小五年級的袁鏡欽說:「我自己很喜歡化學,因為某種東西加某種東西會變成另一種東西是很有趣的事,今天人文課講到一些簡單的化學,讓我知道許多塑膠的學名和它們 的耐熱性,也知道哪些塑膠是可回收再利用的,這對我做環保分類會有幫助。」

人文課程結束後進行分組球賽,學員們玩得滿身是汗不亦樂乎,五點半左右在師伯們的催促聲中整隊返家,他們很期待下週六的慈籃課程在此繼續以球會友。(撰文:曾鉦傑) .

圖左 : 今天的人文課程邀請內湖區陳智富師兄講解環保知識[攝影者:馬宏政]
圖右 : 黃姵慈同學(中)說她從慈籃人文課中可以吸收很多不同的知識[攝影者:馬宏政]

圖左 : 林昌暐同學(右)說今天的人文課讓自己更認識塑膠品,以後做環保也會更用心。[攝影者:馬宏政]
圖右 : 人文課後,同學們進行最喜愛的分組球賽。[攝影者:馬宏政]

以上文章摘錄自 慈濟全球社區網